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许昌 > 正文
【播资讯】“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丨“为麦痴狂”茹振钢
2022-08-19 16:02:54 来源: 央视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俊浩 苏津)“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一望无际的麦田,看着自己花费多年培育出来的成果,仔细听着它生长的声音,品味着它成长的气息,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寄托,它信任我,我信任它。”

如此“情话”出自于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茹振钢。为麦痴情40多年的他,几乎每天都是与田野、小麦为伴,年可以不过,但绝不能少看小麦一眼。


【资料图】

他也曾为麦所伤,近乎抑郁,但他痴心不改,终成正果。如今,在全国14亿人吃的馒头中,每8个就有一个来自于他培育的小麦品种。他的百农系列,累计种植超5亿亩,成果价值高达600多亿元,农民发自内心地称他为“粮财神”。

痴心育种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让身边的人都能吃饱饭,曾是茹振钢最简单的愿望。

今年64岁的他,出生于沁阳县农村,小时候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看见别人吃馒头,就赶紧靠近一点,想闻一闻香味。

充斥着贫穷和饥饿的童年记忆,让茹振钢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

时光无言,1981年,茹振钢大学刚毕业,就被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挑去当助手,被“拉进”了育种行业。从此,茹振钢就和小麦朝夕相处,一刻也分不开了。

传统的小麦品种,普遍存在高产易倒伏、矮秆易早衰、抗病抗灾能力弱等问题。

2003年,经过多年的努力,茹振钢终于培育出一个理想的小麦品种“百农矮丰66”。然而,就在推广的时候,天却连降大雨,小麦出现成片成片的死亡,农户们焦急的求助声,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茹振钢崩溃了。

这是他用了8年时间,穷其所有,用尽了最后一口气力,育成的即将成功的品种,没有想到却是如此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从头至尾查看了所有实验记录,也找不出原因来。

他特别自责,觉得对不起老百姓,身体开始经常出现如坠深渊的感觉,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就咬自己的胳膊,用疼痛驱赶幻觉。医生说这是抑郁症的前兆,需积极治疗。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治好茹振钢的,还是小麦。他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百农矮丰66”的根系虽说下扎得很深,耐旱性好,但是水平根系不发达,所以就不耐淹,不耐湿,才会出现大面积死苗。

问题找到了,劲头自然就来了。

他带领科研团队,设计建造了能产生10级大风的数字化风洞,用来研究小麦的抗倒性;建造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观察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点与立体分布,研究小麦的耐湿性、耐旱性……很快就培育出了“全能”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

“百农矮抗58”以其“高产、稳产、抗倒、抗冻、抗病、品质好”的优异表现,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七省大面积推广,成为河南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和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被誉为“黄淮第一麦”“我国近30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新品种”。

茹振钢也因此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随后,茹振钢又培育出“百农418”“百农4199”等小麦新品种,一直把我国小麦亩产量从1200斤增加到1500斤左右。

再攀高峰 冲击小麦产量天花板

提高粮食产量好比跳高,往上提高几厘米都很难。为培育一个新品种,育种家常常要花费8—10年心血。如何加快小麦育种进程,一直困扰着育种界。

茹振钢探索、独创了一套新方法,可以一年当作五年用。一个新品种在两三年内就可以育成,不仅给小麦育种界,甚至给整个农作物育种带来了一场革命。

茹振钢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科研设施。在人工气候室,小麦可以实现“一年五熟”,意味着“一年可以干五年的活”。在智能温室,一粒种子一年能繁育出30斤原种,可以种60亩地,收获4.8万斤。只需3年,优质小麦品种就可以从实验室进入大面积推广种植。

过去5年,茹振钢和他的团队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河南省小麦科研项目,其团队培育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5亿亩,成果价值高达600多亿元。

有专家认为,我国黄淮地区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顶到了“天花板”,想要进一步提高产量是“难上加难”。

但茹振钢早在1998年就开始向“世界10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雄性不育系杂交小麦课题发起“冲锋”。

“头几年很多人劝我,这个难题全世界都无法攻克,你别浪费时间了。”但茹振钢最终坚持了下来。“生命终归是要停息的,我不厌恶那太阳的坠落,只要撒尽它全部的光辉,我不畏惧那生命的终结,只要使尽它全部的才华。”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着向杂交小麦育种冲锋的雄心壮志。

“传统的小麦育种就像从汽车到高铁,速度不断提升,但依然是地上跑的,杂交小麦育种如果成功了,就能变成‘飞行器’。”这是茹振钢咬定杂交小麦的根本原因。

英雄相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同样心系杂交小麦的科研突破与产量提高,曾给茹振钢很多支持与鼓励。

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如今茹振钢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已配制出强优势组合4个,试种面积达2000多亩,比常规高产品种增产200-300斤。在新乡、济源大面积种植亩产保持在830-850公斤,在修武县亩产最高达到898公斤,已成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制高点的科技支撑。

只争朝夕,助力乡村振兴

年轻时的茹振钢经常被认为腿脚有毛病,走路时一只脚还没落地,另一只脚就起步了。不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把灵魂放进麦子里,用身体和精力与时间赛跑的人。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茹振钢带领小麦育种团队依托省内外160余家优势企业,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多省、区实施示范、繁育、推广一体化,“多点生产、同步供应”,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样板田、万亩高产示范基地”的原种繁育与高产展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高标准示范样板,使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同时,茹振钢还组织科研团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期抽出时间给农民讲课,办培训班,开现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深入田边地角手把手地传授科学技术,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二传手”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的办公室里,除了各种小麦种子、奖杯、奖章外,还放着小麦模型的花束。“我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儿。”茹振钢笑道。

而他的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已拥有42名成员,其中教授5人,博士18人,分属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栽培生理等方向。他们誓要牢牢掌握小麦育种话语权,把中国人的“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

责任编辑:hN_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