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许昌 > 正文
热文:喜迎党的二十大 我这十年·见证|四十余载考古探源,追寻夏的轨迹
2022-10-09 15:51:34 来源: 许昌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图为方燕明近照。

67岁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今年迎来了自己在考古行业的第45个年头儿。43年前,他曾在禹州主持颍河两岸的考古调查,发现了沉睡4000年的瓦店遗址。

40多年来,位于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的这处遗址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方燕明的足迹,出土了很多重要文物,为早期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如今,方燕明依然吃住在瓦店遗址发掘现场,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资料图】

“瓦店遗址发现于1979年,是河南省内的一处夏代早期都邑性遗址,先后被纳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9月24日,在瓦店遗址发掘现场,方燕明向记者讲述了多年来自己参与并见证瓦店遗址发掘的经历。

1979年,作为河南省考古调查队的一员,方燕明来到禹州主持颍河两岸的考古调查,并对重要区域进行了试掘,发现了沉睡4000年的瓦店遗址。位于颍河上游的这处遗址,无论是面积还是规模都尤其引人注目。于是,考古工作者对其展开了数十年的考古发掘。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立项,方燕明承担早期夏文化研究工作,在瓦店发掘遗址、采样测年、测算数据,为早期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2000年,结束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方燕明又立即投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瓦店遗址进行了连续4年的发掘,有了非常重要的发现。

2020年,瓦店遗址发掘重启,已经退休5年的方燕明被聘为顾问,继续对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并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目前,67岁的他依然吃住在瓦店遗址发掘现场,为追寻4000年前的夏代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再到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他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夏王朝是否存在?早期夏文化从哪里找?4000年前的祖先如何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片土地埋藏的所有“文明密码”。

近十年来,除了考古研究外,方燕明尽可能地采用多学科手段,如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等,讨论当时的农业是什么状态、畜牧业是什么状态、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这些年,我们在瓦店遗址的夯土基址中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数十具人牲、数具动物牲及其他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这些夯土建筑应该是龙山晚期的祭祀遗迹,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真实写照。”方燕明介绍,“瓦店遗址大型祭祀建筑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当时正值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发现表明在夏代早期,瓦店都邑很可能是环嵩山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围沟圈起数百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宏大的祭祀遗存“墠”位居其间,人牲、动物牲、礼器等被分门别类置于台上……在今年6月25日举办的“2022夏文化论坛”上,方燕明向大家介绍了瓦店遗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揭露出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让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见天日。“这些年来,我们的考古发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提出了文明要素的中国方案,即城市的出现、阶级的出现和王权国家的出现。这对西方提出的文明三要素是很大的补充,丰富了世界对文明的定义。”方燕明说,“我们在瓦店遗址的研究发现,为中国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这一个个头衔,见证了方燕明大半辈子的考古生涯。

“瓦店遗址一共100多万平方米,现在才发掘了几千平方米。考古研究始终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我们对遗址的了解是很有限的。”方燕明满怀期待地说,“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希望自己的考古生涯再多几年,为考古事业再尽一些力。” (许昌日报记者 张哲源 李灏 文/图)  

责任编辑:hN_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