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焦点:点“绿”成金 动能澎湃
2023-05-19 10:08:20 来源: 许昌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本报记者 付家宝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资料图】

像抓经济一样抓绿色发展,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许昌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无废经济’市场体系建设等4个经验模式被全国推广,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等创建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近日,许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进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加快企业数字转型

从源头上减排增效

5月16日,记者在魏都区万里交科公司的5G数据展厅看到,该公司充分利用“5G+云视频”技术,目前已实现对全国产品的后期运行维护,通过高效、精准的远程协作手段,降低售后服务成本31%,提升售后服务效率70%……

在我市还有许多企业,以推进企业数字转型升级为抓手,从源头上减排增效。我市深入实施数智赋能产业转型行动,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为“制”造到“智”造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建站组网。全市新(改)建5G基站6600座,实现智能制造领域5G网络全覆盖,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

上云赋智。推动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引导企业将业务系统、设备产品等加快向云端迁移。目前,全市共有11422家企业实现“上云”,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工业互联。充分利用许昌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城市的有利条件,推动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二级节点,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数据、资金、制造工具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汇聚和共享。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资源上吃干榨净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只有没放对位置的资源。

从过去的“家家户户收破烂”,逐步成长为规模超9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从捡废品到捡飞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简单分拣到精细冶炼,产业链越拉越长……如今,长葛市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率在70%以上。我市荣获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市在转型过程中,紧密结合资源优势,主动谋划转型,通过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动煤化工、再生金属全链条低碳化、绿色化。

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襄城县以煤化工产业为依托, 持续延链补链强链,衍生出硅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光伏新能源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黄金”产业链。去年,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被省工信厅命名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平宝煤业 5G 智慧矿山等项目,强化数字赋能增效,全面提升煤化工产业的智能化水平。煤化工产业头部企业首山化工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五车联动”,做到了超低排放、节能降耗。

促进废物综合利用。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引进德国先进技术,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的工艺路线,年处理餐厨垃圾可达3.65万吨。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从生产上节能降耗

走进许昌裕丰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端智能纺纱车间,记者看到,一根根洁白纤细的纱线通过全流程清梳联、粗细联和自动络筒机、往复抓棉机等高端智能纺织设备,纺织、卷绕、络筒、打包入库。据了解,该公司投资3.5亿元对生产线进行更新换代,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数字化智能车间,用工水平、人均产值、人均利税等在全国棉纺织行业均名列前茅。

技术创新助降耗,绿色产业增动能。我市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智能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动能转化,促进智能化改造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在15%以上。

机器换人,推动体系重构。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推广应用各类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超过5000台(套),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0%,远东传动已建成55条高端智能化机器人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20%。

设备换芯,推动流程再造。支持企业对技术装备、工艺流程进行系统化改造,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生产换线,推动动能转化。实施以生产线全流程自动化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向智能化工厂迈进。我市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32%,建成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1家,引领企业实施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提升,加速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

创树标杆,推动质量提升。我市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围绕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梯、卫生陶瓷、食品等重点产业,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品牌培育、质量培训等服务。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2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23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家,省长质量奖5家,中国驰名商标15件,市长质量奖17家,名优产品总产值超1000亿元,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品牌数量与效益全省名列前茅。

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从导向上找准突破

紧紧围绕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园区为建设主体……我市多措并举着力搞好绿色体系创建,促进全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开展能碳管理和节水示范企业创建,组织企业参与能碳管理示范企业培育工作。2022年全省共89家企业获评2022年河南省能碳管理示范企业,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入选。

扎实推进节能诊断工作,组织全市26家企业接受省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对全市21家水泥企业、1家钢铁企业的能耗指标开展年度检测核查,提交发改部门明确执行阶梯电价标准。

鼓励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加快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协同化、集群化发展。

引导企业创建无废工厂,明确绿色低碳发展导向,推动废旧物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扎实开展2022年“无废工厂”评审工作,评定34家企业为市级“无废工厂”。

同时,我市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发展定位,搞好专题培训。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构建“633”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举办不同层次的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题辅导讲座。

新征程,新作为。我市将坚定不移以绿色低碳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上持续发力,奋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点“绿”成金,向“绿”而行!

责任编辑:hN_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