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新探索20】夏代的刻符与文字
2023-08-31 17:28:29 来源: 许昌日报社
关注河南热线


(相关资料图)

陶寺遗址朱书陶壶

目前,在很多学者已经承认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前提下,仍有极少数人以二里头文化没有文字,不愿意承认其是夏文化。那么,二里头文化究竟有没有文字呢?

从《左传》《国语》中,引用了很多《夏书》《夏训》《夏令》的话,说明在夏代已经有了文字。《礼记·名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从考古学材料来看,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就已出土了类似原始文字的符号,仰韶时代的刻画符号更多,尤其是龙山时代丁公遗址出现的连篇文字,不少学者认为已经是真正的文字了。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腹部有两个红色文字,一面可释为“文”字,另一面的符号有人释为“堯”,有人释为“邑”。具体为何字,目前仍存在争议,但大都认为是文字了。据此推断,比陶寺、丁公文字年代还要晚的夏代,应该已经有文字了。

新砦遗址出土有刻画符号或文字的文物。其中,在一个陶圈足盘内,刻有类似汉代五铢钱的“五”字;该圈足盘为大口,尖圆唇,浅弧腹,是龙山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之一。此外,在一个高领罐的肩部刻画一符号,符号像一个或三个文字。除了这两个字之外,新砦遗址还出土一个“五”,不过,这个“五”字是斜刻在一件泥质黑陶壶的肩部。

关于夏代文字,我的朋友、首都师范大学的袁广阔教授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观迹定书:考古学视野下夏商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他在文中把二里头遗址见到的“刻画符号”直接称为“夏代的文字”。在洛阳皂角树、伊川南寨、渑池郑窑等遗址上也见到有陶文,这些陶文可释读为墉、臣、鱼、井、车等字。另外,他还把个别陶礼器如鬲、爵、尊等,视为夏代文字的取象对象,也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已进行甲骨文的创造和运用提供了理论证明。

李维明先生认为,黄寨遗址也出土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夏”字。黄寨遗址距新砦遗址不远,年代属二里头文化晚期,他释读的甲骨是黄寨遗址出土的刻辞卜骨(H1:1)。他的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果真如此的话,其意义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学发现,都说明夏代已有文字。编辑:刘靖雯 校对:龚政明责编:杨伟峰 终审:艾胜利

责任编辑:hN_3128